争夺虚拟银行牌照 互联网巨头为金融出海“打前站”
文/时代财经 唐汪凯
香港虚拟银行牌照下发在即。10月1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发表了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其中提及,第一批虚拟银行牌照的申请正在处理中,预计最快可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发出。
自2018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式发布《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版以来,已有近30余家企业提交了牌照申请,其中,来自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占据不少席位。业内分析认为,互联网巨头瞄准虚拟银行牌照,意在开拓海外金融市场,而香港恰是金融出海的最佳跳板。
虚拟银行姗姗来迟
事实上,早在2000年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就首次发布了《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其中指引将虚拟银行定位为主要透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传送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
2012年金管局曾对指引进行更新,但牌照申请发放事宜未有进展。2018年2月,金管局再次对指引进行修订,并于5月正式对外发布。金管局要求符合指引要求的机构应于2018年8月31日或之前递交接近完备的申请,才有可能被纳入首批处理。据悉,首批获审通过的虚拟银行将达到8至10家。
指引也对银行虚拟牌照的申请提出了准入门槛。虚拟银行需符合香港《银行业条例》的最低认可标准,最低注册资本金需达到3亿元港币。虚拟银行必须在香港注册成立以法团(受香港法律约束的机构或团体)的银行形式运营。此外,金管局还要求虚拟银行提交“退出计划”,以应付其商业模式最终不可持续的情况。
虚拟银行的市场定位以及业务发展模式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有业内观点认为,虚拟银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金融服务的自动化与线上化,但香港传统金融机构系统健全,而且近年来也在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势必会在一些领域与虚拟银行形成业务同质化竞争。
平安证券在虚拟银行专题研究报告中也指出,虚拟银行未来将会一开始便需要面对来自传统银行已发展的在线业务的激烈竞争。平安证券认为虚拟银行需找到新的突破点去抢占传统银行的固有市场,例如利用大数据计量风险和快速审批的借贷;除此之外,虚拟银行也可以成为助力其他金融业务发展的工具,例如作为在线支付服务和在线理财服务背后的融资结算平台。
“短期内,虚拟银行不会对传统银行的既定份额造成较大的影响,因为虚拟银行处于试点阶段,无论是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科技系统,监管协调都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不过,长期来看,互联网化也是零售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排除对传统银行市场份额构成冲击。”
金融出海的跳板
尽管虚拟银行面临来自传统金融机构竞争的展业压力,但牌照仍然受到了不少金融集团亦或是科技公司的竞相争夺。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众申请香港虚拟牌照的企业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巨头占据了不少席位,包括腾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小米、众安在线等企业纷纷传出欲申请虚拟银行牌照的消息。
据媒体报道,京东金融已于2018年6月确定与中银香港共同成立团队负责研究虚拟银行营运模式并建立系统。众安在线则联合百仕达及中信银行(国际)组成合资公司“众安虚拟金融有限公司”。而小米金融通过子公司洞见金融科技(Insight Fintech HK)申请虚拟银行牌照。此外,小米金融还邀请了汇丰原亚太区主席郑海泉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加盟,增强团队的合规操作与监管政策协调能力,为申请牌照保驾护航。
腾讯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有意在香港申请虚拟银行牌照。据其透露,腾讯之所以考虑申请虚拟银行牌照,目的在于腾讯正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科技发展,希望通过金融科技推动大湾区互联互通。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其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海外金融业务及用户,通过申请虚拟银行牌照实现持牌经营,可以将其境内已经较为成功的业务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而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为跨境金融服务提供了现实条件,也能借此成为互联网巨头们开拓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的跳板。
陈嘉宁认为,互联网巨头申请香港虚拟银行牌照一方面是出于业务拓展需要。考虑到香港在亚洲甚至世界金融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一国两制”的特殊地缘优势,在港申请一块虚拟银行牌照,有利于互联网巨头开展海外业务,做到“立足中国,放眼海外”。另一方面,牌照本身也具备价值。一块牌照本身就是特许经营权,即使不做业务,转让卖出本身也有价值,对于互联网巨头提升估值也有帮助。
“但目前来说,一块虚拟银行牌照还不足以支撑这些企业在海外金融业务的拓展,因为毕竟受限于香港银行监管要求以及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制度的影响,该虚拟银行的业务规模,业务范围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足够支持这些企业的海外金融业务拓展。但是,如果能申请下该牌照,对于这些机构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开始。”陈嘉宁补充说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