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增速放缓料成常态 银行提升效益是关键
临近季末,各家银行揽储忙。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北京和成都两地调研时发现,近期大额存单收益率明显提高,尤其是成都地区某商业银行大额存单年利率较基准利率最高上浮52%。在理财产品方面,北京地区某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称:“双节假期,专门推出几款短期理财产品,2个月和3个月期限的产品收益率分别为4.5%和4.7%。”
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存款竞争成为常态。梳理今年央行公布的数据发现,人民币存款增速正在逐步放缓,持续在9%以下徘徊。特别是8月人民币存款增速再度回落,跌至8.3%,创下新低。
多位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监管、银行意愿和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等因素仍会对信用扩张形成明显限制,存款增速放缓将是常态。应对存款增速下滑,银行短期内可能仍以拉存款为主,但长期而言需提高效率,加快转型,做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风险控制,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存款同比增速维持低位
近期,存款增长乏力现象愈加明显,新近公布的金融数据和各家上市银行半年报均有所体现。央行数据显示,8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75.2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0.7个百分点。
同时,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测算,包括大行在内,二季度行业绝大部分存款同比增速维持低位,平均为4.96%。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存款增速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信用创造受阻,银行存款主要是信用创造的。为防风险,随着2017年开始推进去杠杆和加强金融监管,银行债券投资、同业投资以及表外融资收缩,由此创造的存款增速也有所下滑。
“银行表内外资产的运用决定着全社会存款和银行自身的存款来源,也决定着M2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存款增速下滑最主要原因是银行表内外资产扩张受到约束。银行表内外资产扩张的边界取决于四方面。一是货币政策,基础货币越多,资产扩张能力越强。二是监管政策,它对银行信贷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均有约束。比如,MPA考核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三是银行主动的放贷意愿和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四是实体经济是否有需求,当前实体经济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偏好有一些错位。
曾刚表示:“目前货币政策已不构成约束,但监管、银行意愿和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仍会对信用扩张形成明显限制,导致信用无法扩张,存款自然‘征’不上来。”另外,从成本角度看,华创证券研究所固收组组长周冠南认为,存款成本居高不下主要由于存款规模增长乏力,银行间揽储竞争使得存款成本较为刚性。2017年我国存款增速下行,同业投资派生存款路径被堵,银行面临巨大的存款争夺压力。尤其是中小型银行,在理财产品净值化、同业负债规范化环境下,负债端的揽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四季度以来银行存款增长的边际贡献主要来自于“结构性存款”“协议存款”等产品,其成本相对较高。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多位专家认为,未来银行资产规模没有进一步高速扩张的空间,存款增速增长持续放缓料成常态。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看来,受金融去杠杆、强监管等因素影响,银行表外转表内、非标转标不断加快,表内信贷占比进一步上升,银行自身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也有所下降,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存款增速放缓将是一种常态。
对银行而言,曾刚表示,存款高速增长已成过去时,银行资产增长速度会逐步变慢。我国银行业资产与GDP之比较高,且远远高于很多其他主要经济体。这种情况下,意味着没有进一步高速扩张的空间,因此,银行资产规模增速与存款增速下行都是正常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增速的下滑并不意味着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受到影响。
“2018年以来,结构性去杠杆导致表外融资收缩,为了表外融资顺利返回表内,央行等部门通过定向降准、MLF操作、调整MPA考核参数等方式,支持表内信贷扩张。”潘向东认为,当前银行信贷额度充足,存款增速下降不是限制宽信用传导的主要因素。从信贷结构来看,1-8月低风险的票据融资增加10357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减少17225亿元,这说明银行风险偏好依然较低是限制宽信用传导的主要因素。
曾刚表示,社会信用扩张的下降制约了存款增速。一定程度上,要扭转现在信用紧缩形势,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社会信用能够适度扩张,扩张后存款自然会适度增长。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从四方面着手:货币政策适度调整;监管政策适度优化;银行风险偏好适度改变;在实体经济层面要用更多制度性改革,培养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和新动力的形成。
银行提升效益是关键
随着存款增速放缓,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经营效率或产生一定影响。
“负债端资金来源减少将直接影响到资产端的资产配置,负债端的资金成本问题也可能影响银行经营规模和利润。”赵亚蕊认为,银行间存款的竞争有可能引发同业间恶性竞争,损害健康的经营秩序。此外,负债端资金成本上升可能传导给实体经济,进而抬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潘向东表示,存款增速下滑意味着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受限,银行期限错配风险加剧,商业银行将被迫收缩长久期、高风险的资产规模。应对存款增速下滑,关键是商业银行要提高效率,加快转型,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对银行而言,曾刚表示,未来首要目的不再是规模扩张,而是在现有规模下,甚至是在规模有一定程度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自身效益。银行应向内部,而非向外部发展和扩张寻求收益,做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需要转换经营理念。”曾刚强调,银行短期策略仍然可能是以拉存款为主,但大环境决定存款并没有太多增量。从长期看,仍要更多培养理性发展理念,适应当下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型和整个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
具体来看,赵亚蕊建议,在个人客户方面,银行需注重个人客户的支付结算需求,以结算类业务和代发代扣业务为重心,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领域的获客和黏客力度,力争成为客户的主要业务银行。在企业客户方面,全力发展基本户和主要结算户,以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为纽带,以丰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为抓手,促进更多结算资金回流账户,从而带动存款增长。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