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热度不断 市场预警多层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近来金融科技正取代互联网金融,成为监管认可以及企业转型的方向。关于金融科技的话题成为近期各论坛活动的主题,互联网金融企业意图借助技术转向财富管理、智能理财,中小支付企业也想借助金融科技概念和手段走出生存困境。不过,与此同时,金融科技风险也引发市场关注。分析人士指出,应辩证看待金融科技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行动上审慎稳妥。
互金企业纷纷转向金融科技
近日,在杭州召开的金融科技以及金融服务领域创新大会Money20/20上,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财富管理类企业以及支付机构纷纷立足金融科技将智能理财或者跨境支付等作为重点布局业务。
在此次大会上,宜人贷CEO方以涵透露,平台目前更侧重于财富管理这块,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供定制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和财富管理建议。
凤凰金融总裁张震表示,智能化理财也成为凤凰金融未来转型的方向。在现场,张震也分享了保险领域的创新产品凤凰智保。据悉,这是中国首个保险领域的AI智能顾问,致力于用科技手段帮助用户解决保险痛点,帮助用户解决以往在服务前端如何做出购买决策、应该怎样科学选险问题的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还关注到,基于各类科技创新的跨境支付业务也成为此次参会支付企业布局的焦点。
此外,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反欺诈和智能风控在金融界逐渐寻找到了着力点。信息服务公司益博睿《全球欺诈报告2018》调查了11个国家的5500名客户与500家机构发现,72%的受访机构表示对欺诈的关注度较一年前有所提升。同时,2017年全球欺诈损失自2010年已增长了225%。益博睿大中华区决策分析业务总经理黄健铭表示,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位于欺诈管理核心能力的金字塔塔尖。
多层风险引关注
不过,在金融科技快速走热的同时,风险和挑战也引起各方关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近日在出席活动时表示,金融科技存在风险外溢、数字鸿沟、监管套利三大挑战,这三大挑战可能相互交织,形成更加复杂的风险结构,提高了金融风险全球治理的难度。
金融科技巨头公司的垄断风险也是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指出,大而不能倒的现象不仅存在于银行业,金融科技行业也是一样。金融科技行业因为竞争效率和收购兼并而形成,但规模的合理边界和负面的效应亦不能忽略。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在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同样提出了类似的担忧,他表示,科技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提供金融服务产品,进入金融服务业,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其规模效应容易催生大型科技公司。它们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客户,一方面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引入了竞争,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大型科技公司的发展会产生监管套利、不平等竞争、社会分配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挑战。
此外,央行前行长周小川近日也提到,由于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的出现,使得技术提供商与传统金融机构在技术路径选择上存在部分分歧。部分技术应用提供商没有将潜在的金融服务能力发挥出来,而是看中存款账户的钱,模仿银行吸收公众储蓄。
市场建议加强审慎监管
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李东荣表示,应该辩证地看待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上述机遇和挑战,在态度上积极拥抱,在行动上审慎稳妥。
事实上,金融科技易产生跨境监管套利。对此,李东荣建议,倡导国际基本共识。金融科技应该是具备可持续性创新,不能只关注技术应用的短期效应,而忽视金融风险发生的滞后性。此外,促进各国的特色发展。各国还是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明确自身的优势、资源禀赋和目标诉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金融科技,不必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颠覆式技术和模式创新。
“要严格法律约束。结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安排,考虑将专项整治中经过实践检验、取得较好成效的规则要求和机制安排制度化、长效化,研究规范专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补齐现在已经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制度短板。”李东荣称。
此外,李东荣表示,应贯彻落实“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的基本要求,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以及中央和地方监管的统筹协调,实施穿透式监管和一致性监管,推动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协同发力,形成对金融科技风险全覆盖的监管长效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借鉴监管科技、监管沙箱等新手段、新模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金融科技监管的流程和能力。
来源: 北京商报 刘双霞
发表评论